《2019年粮食安全和营养报告》(SOFI)称,全球14%的粮食是在收获之后,抵达零售端之前损失掉的。在新冠疫情期间,粮食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粮食产后损失的问题更加突出,粮食供应链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一些国家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应对危机。在非洲,粮食产后减损仍然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减少粮食损失对于确保粮食供应、减轻贫困、以及改善营养结构都至关重要。
8月6日,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南南合作卓越中心(China CoE)、在科特迪瓦的反饥饿和营养不良卓越中心(CERFAM) 及总部粮食系统与小农支持办公室 (PROF)联合主办,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中国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同支持的首期“粮食产后减损管理”网络系列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围绕 “新冠病毒疫情下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应对策略”展开讨论,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主持。
在开幕式上,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Jorge Chediek首先感谢粮食署对本次会议的支持。Chediek 在致辞中指出“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至关重要,通过分享各国的经验和技术,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疫情期间,管理粮食储备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不仅能帮助恢复经济活动,还能改善小农收入。我们积累的经验和有效实践必须要分享给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进步,这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
世界粮食计划署人道主义发展司司长David Kaatrud从罗马发来问候,他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 “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粮食产后减损的干预,重点是提高农民在粮食产后的处理以及储存能力,并在家庭和社区层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Kaatrud指出粮食储备可以帮助保持粮食价格稳固,社会稳定,在必要的时间介入市场,帮助防灾减灾,并且在粮食生产之后被安全的储存起来。这是各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寻求世界粮食计划署帮助的领域。Kaatrud 还分享了粮食署多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小农粮食产后减损管理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说在全球的南南合作的框架下,中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在粮食储备、电商、仓储管理、和价值链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世界粮食计划署已经在刚果、秘鲁、厄尔瓜多,肯尼亚等国家开始了试点项目,以便更好地支持当地小农的发展。”
研讨会上,非洲联盟农村经济和农业专员萨科大使发表了主旨演讲,她强调了粮食储备管理在保证粮食价格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粮食储备、循环、仓储的系统将会成为很多国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萨科大使希望通过本系列网络研讨会推广粮食产后减损管理,并和世界粮食计划署以及相关机构进行深入的合作,携手同行,共同面对当下的严峻挑战,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王世海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分享了新冠疫情下国家粮食安全与储备应对策略,新冠疫情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中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做法等方面。王主任指出:“总体来看,中国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口粮完全自给,自产供应充裕,储备库存充足,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比较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比较强。新冠疫情再次提醒我们,当前世界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问题是贸易流通不顺畅。一旦政治经济和贸易物流环境恶化,缺粮人口就会大幅增加,具体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问题。因此,我们应始终坚持加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共建合理的粮食贸易环境和规则,共享粮食市场、资源和经验,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早日实现零饥饿目标。”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伊萨拉局西非国家粮食安全专家Roger Blein博士对地区的储存体系、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粮食存储问题、存储领域的新规则方面进行了讲解。Blein博士认同其他演讲嘉宾的观点,收获后的损失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第一挑战。同时,他指出全国性的存储体系和网络在区域互助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他呼吁在处理西非的粮食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众志成城,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政策和战略机制来应对。
第二期“粮食产后减损管理网络系列研讨会”将于北京时间8月12日20:00-21:30举行,主题聚焦“产后减损管理和仓库管理以及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并将围绕粮食收成的运行和仓储管理系统展开讨论,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来源: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