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杨仕省 北京报道

粮安,天下稳。

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生产,国家加大对水稻生产的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全年双季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756万亩,增长5.3%,成为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近日在有关粮食增长的会上介绍。

“如果要说还存在哪些问题,大慨可以考虑四点:一是自热风险依然存在,粮食生产毕竟要经历一个自然生产的过程,如遇极端天气,可能会对局部地区的粮食产量、质量、收获等带来较大影响;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劳动力流失问题,这是个老问题,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从业者老龄化比较严重;四是农业科技,尤其是节水、节肥、秸秆综合利用、种业等方面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面对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及人口占世界的近1/5的现实,国际社会及国内也曾出现过粮食安全的疑虑。

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

从粮食播种面积看,2020年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其中,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增长0.1%;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4亿亩,比上年增加778万亩,增长4.7%;全国薯类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增加103万亩,增长1.0%。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耕地保有量超过1亿亩的省区之一,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内蒙古的粮食生产“连续3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总产量达到732.8亿斤,比上年增加2.3亿斤,增长0.3%,也实现“十七连丰”,稳居全国第8位。内蒙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据李锁强分析,2020年全国大部农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尽管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和台风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各地加强田间管理,积极抗灾减灾,农业灾情对粮食生产影响有限。

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2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看,小麦单产增加,玉米持平,稻谷略减;豆类、薯类单产水平均有所提高。

具体来看,2020年全国谷物单产420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6公斤,增长0.4%;豆类单产132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2公斤,增长2.5%;薯类单产276公斤/亩,比上年增加7.1公斤,增长2.6%。

李锁强表示,今年粮食再获丰收,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中,谷物产量达到12335亿斤,占比约92%。同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断提高。以谷物单位面积产量为例,从2016年起,保持在6000公斤/公顷以上,到2020年达6296公斤/公顷。

梳理发现,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2019年增加1056万亩。要知道,自2017年开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已连续三年下滑。“2020年,各地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 李锁强解读今年的粮食生产情况时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2015年起每年人均粮食年产量保持在470公斤以上,远超国际粮食安全线(即人均400公斤);2020年人均粮食产量为478公斤,稳超国际粮食安全线。

在采访中,吴天龙建议:短期做好市场调度、预警监测和流通保障,同时保持政策的持续供给,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中期需要继续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稳产、持续增产,藏粮于地;长期注重科技科技创新和绿色生态,尤其应注重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耕地资源的保护,确保藏粮于技和可持续发展。

牢守口粮安全底线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也有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

也有个别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加重了耕地“非粮化”。

正是基于此,国办已于今年11月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旨在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因此必须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解读该意见时称。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各地已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并基本完成上图入库,精准落实到地块。据测算,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后,可以保障我国95%的口粮和90%以上的谷物需求。

不仅如此,农业农村部为建立有关粮食产量情况通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摸清各地“非粮化”底数,每半年定期开展一次全国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

因体制保障,近几年中国主要口粮的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进出口粮食,主要是品种调剂”。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曾告诉本报记者。

时刻也不能放松粮食的安全性。

关于粮食安全,从“十三五”规划纲要到“十四五”规划建议,有一个不变的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阐述粮食安全时“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将进一步确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这源于,“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11月1日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称。

早在2017年1月9日,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指出,明确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今年粮食生产来看,耕地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国祥说,今年即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国家依然加大落实各项支农惠农、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来源:华夏时报